文|聚美丽
新时代的开启,常常标志着潮起潮落和显著的切换。
21世纪初,美妆企业以“国民度”作为竞争目标,从电视广告TVC,到明星代言,将营销和创意推成重头戏;而今天,获取流量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但被反噬的品牌同样不在少数。
告别疫情“颓废”的三年,站在2023年的末尾,美妆行业经历了复苏和重构,却仍充斥着不少哀怨声。面对新一轮的切换和升级,一个属于科研创新时代的拐点已经到来,企业该如何寻找新的增长出路?
美国的亨利·切萨布鲁夫所著的《开放式创新》曾给出一个不一样的答案:在一个以发散的知识为特征的世界中,组织可以通过将外部的知识、知识产权和产品整合进自身的创新流程,进而创造更大的价值并更好地利用自身研发能力。
比如,2000年,全球知名的日化巨头宝洁在股价下滑的危机时期,另辟蹊径,通过建立一套新的创业文化体系,将原有的内部研发的方式转变为开放式的研发流程,在略增加研发成本的基础上,生产效率提升了85%;医药行业的巨头企业葛兰素史克也在搭建多边专利共享平台的基础上,侧面解决了部分专利使用率和商业变现率低的问题。
回到美妆行业来看,开放式创新的思维不仅适用,而且也值得更多企业去践行。聚美丽认为,如今的美妆行业已经不再是原有狭义的日化美容护肤品行业,而应该是包含生命科学、生物医药、医学介入的大健康、年轻化的减龄医美等领域,交融各生态、更广义的“大颜值产业”。
经历了“向内认知,向外行走”的过程,新生代的中国美妆企业在研发环节中贯彻包容万象的理念,迎来一轮轮的技术风口,行业上下游共同描绘出未来的技术发展格局。为此,聚美丽邀请了多位具有技术背景的美妆从业者,畅聊未来的美妆技术风向。
“整体协同”颠覆传统理念,技术风口持续迭代中《灵枢·本脏》中曾写道:“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从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可以得出结论:人体不是机器零件的组合,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这种整体观也从古老的医药知识体系,延伸到皮肤科学相关的理念上。皮肤与生物体的其它器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紧密联系,因此,仅仅以形而上学来看待皮肤生理变化,或许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在这种“整体协同”的观念下,不管是皮肤的“五感六觉”,还是与大脑、内分泌系统形成的闭环,这些新型基础研究都能够带来更多创新靶点,提供更多差异化的产品设计方案。
1、“神经美容”成临床研究的焦点
成分控创始人鲍峰表示:“今年很多学术活动上都出现了与皮肤‘神经-内分泌-免疫’相关的话题,在临床上,特异性皮炎、白癜风、黄褐斑、银屑病的治疗也在关注皮肤‘神经-内分泌-免疫’方面的特性,更偏向于基层机理的探讨,并从这个方面去寻找一些新的靶点、药物和成分,治疗疾病并辅助皮肤生理功能恢复正常。”
在这个方向上,国内外企业都有所布局,并且产出了相应不同的研究。比如,巴斯夫、奇华顿、亚什兰等头部上游供应商均以“情绪美容”为主题,推出了相应的创新成分;今年,国内企业逸仙电商宣布将情绪护肤作为未来聚焦的四大研究领域之一,并将在上海全球研发中心建立Neuro-science情绪护肤评估实验室,以及情绪护肤精油开发实验平台。
此外,日本高端护肤品牌黛珂在进博会上展出的新AQ舒活系列中,主打的“黄兰花提取物”能够增加人体内的“催产素”,从而对情绪产生积极的效果;馥郁满铺、雏菊的天空、逐本等国内新锐品牌也凭借着芳香疗愈的概念,走出了理念差异化。
从活性成分的角度来看,神经美容的相应载体已经有所涌现,包括具备适应原概念的植物提取物(详见《新概念植物成分,适应原大有可为?》),以及具备芳疗原理的相关成分(详见《“夭折”的芳疗护肤市场,这类成分能否破局?》)。
这些活性物的作用路径大体可分为,激活皮肤“五感”的相关靶点(如嗅觉受体、触觉传感器等),抑制一些引起皮肤问题的神经递质(如皮质醇、CRH、SP、CGRP)或其受体(CRH-R1、TacR1、AChR),或炎症通路(如TRPV1、NFκB)的表达,以及促进一些对皮肤有积极生理作用的神经递质(如β-内啡肽、褪黑素)的表达。
不过,在终端产品的呈现上,神经美容目前仍然是处于理论研究的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化妆品中其实并没有发现特别强调整体的解决方案,大部分是设计一种活性成分可以作用于单一的受体(如TRPV1),或者把单一活性成分或组合进行强调(市场营销动作无可厚非),并没有具体针对复杂的皮肤‘神经-内分泌-免疫’的问题,从多角度、多方面切入,获取全面的效果。”鲍峰说道。
未名拾光联合创始人陈家悦认为,诸如情绪护肤、神经美容这类在学术界已经存在验证的理论研究,相对来说起步还比较早,需要更多的人才进入这个行业,尤其是生物学科班出身的研究者,他们能带来更多技术思维,让品牌能够有更强的能力去承接这些新兴的护肤理论。
2、中草药成分竞争“生物靶点”
中医美容同样注重整体的调理,以达到持久、稳定的美容效果。从美容院中的中医药项目,到中草药来源的天然活性成分,中医养生美容理念已经不再只是国内品牌的竞技场,更逐步实现了国际化。
相关数据显示,全球中草药化妆品每年的销售额超160亿美元,并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长。许多国际一线护肤品牌也纷纷推出含有中草药成分的护肤品,如雅诗兰黛集团的悦木之源、欧莱雅集团的羽西、爱茉莉太平洋的雪花秀等。
与此同时,国内品牌对于中草药成分的研究也不再只停留于概念层面,而是深入到植物背后的起效成分和作用靶点。
比如,美肤宝的“反重力面霜”将传统的人参提取物中的各种稀有人参皂苷根据明确的靶点(NRF2 inducer)进行优中选优的筛选、并采用定向酶转化技术将其富集、用可靠的独家工艺和可控的成本,从而最大化人参的作用功效;而护肤品牌第十四章Chapter XIV则发现,藏红花提取物的生物效应最重要机制是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其抗氧化应激也与核因子-红细胞因子2相关因子2(NRF2)的激活有关,同时可作用于多个炎症通道。
复星津美化妆品科创中心总经理鲍熹珺表示,回顾中草药成分的发展历程,从一开始讲故事到后面囫囵吞枣地使用植物提取物,再到现在开始应用指纹图谱解锁中草药的具体组分和活性物筛选。机理、功效和安全性作为几个不可或缺的维度,相关的研究正在逐步探索和完善。
环亚集团全球首席科学家潘志博士说道:“我持续看好中草药成分,甚至不止于中草药的所有中国特色植物宝库,都值得运用各种现代生物技术被重新挖掘、理解和升级。
除了现有的先进提取工艺和培养技术之外,植物原料与合成生物技术的结合也正在引起新的探讨,用于更加明确植物中的组分分析,精准提升有效成分的占比。
陈家悦提到,中草药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要寻找哪些成分是真正具备功效的,并通过工艺技术的改革,比如植物愈伤组织培养技术,让它的有效成分含量变得更高,或者直接提纯出来。在成分为王的时代,只有知道明确的起效组分,才能把故事讲的更彻底,这类原料的应用前景才会更加明朗。
巢归研究院创始人刘学东认为,功效植物成分有可能成为“中国成分”的突破口。从提取工艺到发酵工艺,再到研究植物组分,识别某些组分的有效性,功效植物成分已经不再是“一团乱麻”,正在与生物机理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
3、合成生物学和计算生物学热度持续
上游原料市场往往是技术应用的风向标,重组胶原蛋白和多肽作为两类最热门的生物活性成分,其背后正是基于生命科学大方向的产物。
“原料的技术升级是化妆品行业发展的基石,生物发酵是目前行业的主流,而合成生物学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降本增效的需求。”博溪检测总经理卢永波说道。
刘学东则认为,包括胶原蛋白在内,那些人体中本身已经存在,同时具备生物活性的成分,未来还有长足发展的空间。通过体外获取的方式,从安全有效的维度上保证其生物活性和功效体现,是将来的重点工作方向。
合成生物学和计算生物学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跨界应用已是大势所趋。其中,计算生物学将生物数据库和基因识别相结合,为新型分子的开发和设计提供了一张参考地图。
据陈家悦介绍,计算生物学的引入,能够帮助化妆品行业建立类似的原料开发体系,极大程度上提高效率。
例如,多肽领域在化妆品行业具备广阔的成长空间。今年10月,珀莱雅发布了最新的抗衰科研成果,首款独家专利环肽新原料“环肽-161”。3月,上美韩束的环肽也亮相了“了不起的中国成分”。从直链肽,到生物兼容性和稳定性更强的环肽,由多肽的升级迭代历程可以明显感受到,计算生物学等高科技为多肽分子设计带来了新机遇。
利用计算生物学,新型肽设计的一般流程,包括目标发现过程,包括识别特定目标蛋白或与特定皮肤问题相关的信号通路。基于靶点,多肽的合理设计和虚拟筛选是开发新型多肽线索的两种常用途径。最后,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候选肽的序列优化[1]。
潘志博士表示,中国在多肽合成工艺、成本控制等方面都是有全球优势的。未来如果持续加强在分子设计,如基于AI的计算生物学虚拟筛选,和高通量功效验证的能力,那么毫无悬念,多肽领域比较容易出现创新性的成果。
同时,潘志博士也指出,生物合成技术还在蓬勃发展,一些原料价格在市场竞争下越来越便宜,这对消费者而言是好事。但是行业的变迁向来讲究“喜新厌旧”,在创新不足的情况下、某些单一成分的产能过剩是很危险的,一但进入卷价格的状态,供应商就很难进入可持续发展、持续创新的良性发展阶段。
大颜值产业的未来,2024技术格局预测在整体经济形势下,2023年的美妆行业似乎一直笼罩在寒冬,品牌们把注意力放在真正具备商业转化能力的技术方向或者赛道上,然而,正如潘志博士所说:“真正具有颠覆性的技术应该是源于基础研究的认知突破、或者跨学科的创新应用。目前显然还缺少这样的土壤。”
不过,大多数业内人士仍然坚定相信,在不同产业的互相渗透和融合中,“大颜值产业”的未来将为美妆行业带来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1、“逆转”衰老期待值拔高:口服、医美行业的跨界联动
研发要想取得突破性进步,必定要伴随需求的层层进阶。作为美妆赛道永恒的话题,抗衰老赛道每年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如今,抗衰赛道的新玩家已经不再满足于延缓衰老,而是在积极寻找“逆转”衰老的解决方案。
其中,医美行业光电、射频等物理技术的引入,与功效护肤品配合的1+1>2,也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不仅带动主打“医美术后修复”类产品的市场增量,也让美容仪品类呈现出迅速的成长速度。
据蝉魔方数据,在2022和2023年上半年,美容仪销售增速分别达到336.45%和126.75%,高于平台整体增速;与此同时,今年突然“翻红”的大排灯(家用LED美容仪)也取得了约3倍的增长,在社媒平台上引发一阵“照灯热”。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美妆行业或许可以尝试从医美注射、填充的潜力成分中发掘更多新的应用场景。
比如,目前在海外应用较广,比如有注射用轻基磷灰石微球面部填充剂等,其主要成分为羟基羚灰石,可用于纠正中重度皇唇沟皱纹。
另一种成分多聚脱氧核糖核苷酸,即PDRN,是一种来源于动物DNA的潜在抗衰老剂,研究显示PDRN具有抗氧化、促进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增加胶原蛋白含量、抑制金属蛋白酶和弹性蛋白酶、重塑细胞外基质等多种抗皮肤衰老的作用。目前,脱氧核糖核苷酸(DNA)在化妆品中已经有较多应用。
2、再生医学领域带来创新技术
“再生医学技术的转化和应用也将是一个创新途径,比如外泌体技术、超分子组装等技术,从皮肤细胞的功能改善、靶向激活,到靶向递送等方向,去实现活性物的‘更活更稳更准’。”卢永波说道。
再生医学是利用生命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融合材料科学、细胞技术、组织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多项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实现修复、替代和增强人体内受损、病变或有缺陷的组织和器官的技术。
在再生医学的研究方向下,干细胞、外泌体等相关技术是不可忽视的底层技术。比如,在外泌体应用上,具备再生医学研究基因的上游企业佰傲再生通过其“智能靶向超分子技术”,采用新技术包裹外泌体协同增效,以提升外泌体在护肤品中的稳定性、活性和吸收率。
卢永波表示,无论从再生医学研究,还是从细胞衰老研究来看,都会发现在细胞衰老过程中,先是能量,然后信息,最后才到分子层面的物质基础。其中,细胞本源的状态及功能变化是最核心的。因此,信息这个板块需要被更加重视,尤其是信息体的活性物载体,目前可能在行业里应用并不多,比如小分子RNA可能在未来会有不错的突破和成果。
3、AI智能科技在功效可视化、个性化护肤等方面的延伸
人工智能的引入不仅促进了产业跨界和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也让美妆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变革。随着AI智能科技顺应美妆行业需求所进行的不断迭代,其应用也更加多样。
如在功效可视化的需求下,皮肤器官芯片这类基于人体皮肤细胞构建的智能科技,可用于为化妆品的安全性评估和功效评估方提供更高效的评价工具,帮助打造差异化的科学传播故事;而在精准护肤、个性化护肤的需求下,可穿戴设备或者是无创监测设备可以监测皮肤状态,反馈皮肤参数的变化,提供实时建议。
在过去几年里,“内外夹击”的环境让许多美妆从业者陷入两难。但值得欣慰的是,尽管受到了消费降级的打击,大多数品牌仍然义无反顾选择走科研的道路。
在接受聚美丽的采访时,潘志博士提出了几个问题:“某些领域的过热可能会引起消费端‘审美疲劳’、‘行业质疑’、价值感下降,客观上研发周期是赶不上营销周期的,过快之下我们的基础真的打的扎实吗?对于我们行业的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否是件好事?还是会造成浪费和浮躁?”
相信绝大多数人还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
参考资料:
[1] Li XH, Su WR, Wang FF, et al. Computational biology in topical bioactive peptide discovery for cosmeceutical application: a concise review. Biomed Eng Commun. 2023;2(3):14.
-BWIN·必赢(中国)唯一官方网站